第370章 以工代赈的落实_我从秦末开始长生不死
笔趣阁 > 我从秦末开始长生不死 > 第370章 以工代赈的落实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70章 以工代赈的落实

  第370章以工代赈的落实

  在细雨中处驻足,陈洛面色沉静。

  作为救灾方案,“以工代赈”会因为时代不同,存在一定的局限,并不能像后世那样,完美地落到实处,但说到底,它的适用范围并不狭窄。

  站在城门附近道路的泥泞中,他开始与彭太守探讨起来,该如何将其具体实施。

  提出建议只需要动动嘴皮子,但要将它落到实处,就需要耗费无数精力,甚至流血流汗。

  当然,这并不是说开创性的设想不重要,而是没有后续的执行,那些设想终究会是空中楼阁,水中泡沫,变成不了真实有效的方案。

  此时,彭太守轻捻胡须,有些感慨,“以工代赈真是绝妙的主意啊,放到灾年,可以让我们官府减轻太多压力,又能给百姓一口活命的粮食。”

  顿了顿,他接着问道:“就是不知道陈公打算怎么安排那些人的酬劳?”

  这个问题很关键。

  要知道以工代赈效果虽好,可它比普通赈灾更加麻烦。

  主要是它不能受官方随心所欲地安排调控。

  如果是普通赈灾,官方发放物资,灾民接收物资,两方地位并不平等。

  物资给多给少,全凭官方安排,只有领取的资格的灾民们,鲜少会产生提出不同意见的想法,毕竟每次领取物资时那长长的队伍,就足够消磨掉他们大半的精力。

  但采用以工代赈的救济手段,灾民付出了劳动的过程,自然而然会拥有参与意识。

  这一方面会让他们增强获得感,另一方面则会开始关心自己获得的物资多寡,并且和其他灾民开始比较。

  故而分配问题,并非简简单单的小问题。

  陈洛揉了揉下巴,没有立刻回答。

  如果将酬劳定得太低的话,无疑会伤害到灾民劳作的积极性。

  要知道他们挨饿受冻,身体本来就较为虚弱,参与劳动后换来的报酬无法抵过劳动消耗的话,那他们哪怕明面上不会抗议,但暗地里在做事的时候,绝对会疯狂摸鱼摆烂。

  如此一来,原本的工期延误不说,还在灾民那儿还落不得好名声。

  若是将酬劳定得太高,那粮食的储备就成问题。

  关中调运过来的粮食虽说不少,但需要南郡、江夏郡等地平分,不是说可以毫不节省地就往下发放。

  何况他们在短时间内制定出来的计划绝对不会尽善尽美,免不了出现发国难财,薅羊毛的小吏。

  哪怕事后可以追究,但途中大量流失粮食,带来的损失难以挽回。

  思索良久,陈洛最终开口道:“我想设立‘工时’,以安排相对应的任务,大概任务量需要花费两到三个时辰,而一个工时换取物资的标准是三两粟米,府君觉得如何?”

  按照自己的设想,大部分男子每天可以完成两个工时的任务,即换来六两粟米,比单纯赈灾领取的食物数量要高不少。

  至于大部分女子和老者,估计一日内可以完成一个工时就算不错了。

  当然,他们饭量也少。

  一个工时换取的食物可以确保他们不会饥肠辘辘。

  而且一个家庭内部,还可以进行男女分工,男子完成两个工时的任务,白天基本就没有了空闲时间,他的妻子在完成一个工时的任务后,完全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去山上挖笋来改善伙食。

  纵使灾民数量众多,但雨后春笋可不是开玩笑的。

  笋子生长的速度甚至肉眼可见。

  前脚将一颗笋子挖掉,没过两个时辰,原地可能又窜出了一颗新笋,指不定长的更高。

  闻言,彭太守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说:“陈公说的这个‘工时’很有意思啊,至于酬劳方面,我个人觉得没有什么问题。

  我们接下来分成几步走,将事情按部就班地推行下去,应该不会出现什么大毛病。

  现在计划完全行得通,只等实际过程中再慢慢发现问题,进行改善了。

  刻不容缓,要不现在就开始派人去执行这道命令,开始聚集灾民,宣布以工代赈的决定?”

  能在这个时代成为两千石的官员的人,就没有能力平庸之辈。

  确认了计划的可行性后,他马上就打算推动下去。

  “我觉得可以,早些将食物分发下去,就能多给城外这些灾民更多的帮助。”陈洛应声说完,侧过头道,“李序,你跟着府君的人先回城内,按照我刚才的计划去推动实施。”

  这次南下救灾,自己没有带什么随从,其中最信任的是李序和张安。

  但张安的身份不适合在这样的场合当自己的代理,于是他便让李序来接下这个任务。

  “没问题。”李序目光郑重道。

  跟在陈洛身边有了半载,他发生了不小的改变。

  之前上殿面圣时紧张,自己需要经过安慰,方才能压制住内心的紧张不安。

  当然,在平日休憩的时候,他依旧唠叨个不停,每次聊天扯到的话题是天马行空,而且对每一个好奇问题都会刨根问底,追问不休。

  但是遇到正事,他整个人的气场就发生改变,将身上的浮躁褪去,唯留稳重的气质。

  见李序一行人返回城内,陈洛亦是对着身边的彭太守道:“我们也动身走吧。”

  之所以自己安排李序回去,是因为这次出来,另有正事。

  以工代赈的前期事宜并不复杂,完全可以交由李序代劳,出岔子的可能性不大。

  但前去周边村县进行实地考察,终究是要亲自去一趟才行。

  没有亲眼看到的问题,单纯的转述会导致失真。

  ……

  两个时辰后。

  城门内开始有差役往外赶。

  外面的灾民被渐渐聚在了一起。

  他们大部分都没有意识到究竟是什么情况,神色茫然。

  毕竟要是分发物资的话,也没见着这些差役带着粮车或者手里提有食物。

  在尚未正式选布具体情况时,灾民们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低声进行着讨论。

  “今儿这是个什么情况啊,我来得比较迟,没见过这阵仗,老兄你晓得吗?”一个身披麻衣的黄脸汉子出声问询。

  他们村是有一小半被山洪给冲了,他属于幸运的那批人,房子建在小坡上,没有直接被水流卷走,但是也不敢继续待下去,于是背井离乡,来到了郡城,打算进城谋个差事,先渡过这段艰难的时日,等到天晴再返回家乡。

  只是没想到郡城直接关闭了城门,严格限制出入,他只能挤在城外破庙里,靠着身上的干粮熬日子。

  原本自己打算另谋出路,等小雨停歇,就动身回乡,看看水有没有退下。

  结果尚未动身,就有差役进到破庙当中,将他们尽数召集到此地。

  “不知道啊,我来这里有差不多半月了,也是头一回遇到今日这样的事情。”那人回话有气无力,像是多日没有进食。

  饥寒交迫这个词非常形象,现在他又饿又冷。

  两种痛苦叠加在一起,起到的效果绝非一加一等于二,而是成倍放大。

  而这在城外灾民中,属于普遍现象。

  要知道洪水来得迅猛突然,没有给人留下太多反应时间。

  于是他们到达郡城的时候,身上完全没有准备好充足物资,故而大部分人挨饿数日,连骂人的力气都不剩下,现在赶到这里来,主要是期待着官府可以分发粮食,给他们提供一顿饱饭。

  哪怕是死,也不想当饿死鬼。

  “行吧。”黄脸汉子无奈叹了口气,接着安慰对方,“应该会是好消息吧,上面兴师动众将我们喊来,不会什么都不做的。”

  虽然被官府拒绝在城外,但大汉普通百姓对于官方还是保持信任态度。

  “或许吧,反正不会有比现在更糟的情况了。”有气无力地回答完这一句话,那边就再没有了回应。

  人饿到一种地步,多说一个字都会觉得费劲。

  看着身边这人的可怜模样,黄脸汉子摸了摸怀中的干饼,犹豫片刻,最终没有拿出来给萍水相逢者分享。

  如果自己带出来的食物吃完,而洪灾又没有过去,恐怕也会落到和这人一样境地吧。

  在那样的情况下,会有人来怜悯自己吗?

  黄年汉子叹了口气。

  面对自然灾害,普通人来冲冠一怒都没有机会,他们完全无法抵御这样的风险。

  将期许的目光投向前方的差役。

  官方会做些什么吧?

  他们一定会做些什么的。

  ————

  以工代赈简称工赈,是一种通过让灾民参加工程建设获得救济的有偿赈灾办法,既能帮助灾民度荒,又发展了生产,一举两得。

  工赈盛行于现代,但是在我国历史上也不乏先例。

  查阅各类典籍,《晏子春秋》中有“齐景公之时,饥。晏子请为民发栗,公不许,当为之路寝之台,晏子令吏重其赁,远其兆,徐其日,而不趣。三年台成,而民振。故上悦乎游,民足乎食”的记载。

  但晏子采用工赈,属于齐景公拒绝直接赈济后的被迫之举,并非主动性的工赈。

  而我国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主动性工赈,则需要追溯到汉武帝时期,南方诸郡遭遇洪灾,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尽可能地安置百姓,救下灾民无数。——《古代以工代赈思想及实践》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gw.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qgw.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