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大楚与华夏_我从秦末开始长生不死
笔趣阁 > 我从秦末开始长生不死 > 第280章 大楚与华夏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80章 大楚与华夏

  第280章大楚与华夏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庭院中,项羽用粗狂晦涩的楚语正在吟咏。

  那从高高雪山的奔涌而下的大江,既孕育了南国无数珍奇生灵,同样又带来走蛟之灾。

  生活在那样环境下的楚人,自有他们的性格,霸蛮的“不服周”,神秘的巫蛊赶尸,战时的悍不畏死……

  他们深深扎根于楚地,如同甘美的柑橘,移至淮北则成苦枳。

  “屈子的颂诗写得真好啊。”唱完一段,项羽轻声感慨,“当年叔父要我读书,无论哪种书我都读不进去,年岁上来,发现书里先贤说的那些话语,真是颇有道理啊。”

  很多人过了大半辈子,用血泪去践行出的某项真理,恍然回想起来,自己似乎曾在某个午后,从书卷上漫不经心一扫而过,上面记述的正是此理。

  可他们大概只能默默追悔,觉得当初没有用心读书的自己真傻。

  项羽偶尔亦会生起这般感慨。

  他已经不是那个连鲲鹏典故出自《庄子》都不知道的武夫了。

  这些年里,项羽慢慢看了不少先贤的著作。

  因此他的认知发生了不少改变。

  若是当初的自己将出门晃悠,惹事生非的时间用来阅读典籍,早早学会谦和、纳谏、修身、包容。

  那现在的人生又会如何?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项羽无奈叹了口气,时间若流水,不会等待谁,亦不会给自己一次重来的机会。

  不过他现在的处境已经足够优渥,别说项氏的那些先祖,就是楚国以前的那些王侯,生活同样比不上自己。

  项羽偶尔产生的这般感慨,只能在江宁面前流露。

  毕竟唯有对方知道他曾经的鲁莽与骄横,和现在沉静不外显的自己对比起来,其中存在多大的差别。

  完全判若两人。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啊。”陈洛默默附和,用了一句意思差不多的典故。

  两人相视一笑。

  “时间过得真快啊。”项羽提炼出这段话中的核心意思。

  陈洛应声说:“的确,从第一次见面到现在,一晃眼快二十年了。”

  “是啊。”项羽点了点头,“我们认识的这近二十年里,创下的功绩可不少啊。”

  “单凭巨鹿一战,你我就能进史书,被后人赞叹了。”陈洛挠挠头,自己单杀王离,后面的史官怎么说都要给自己记上去,不会忘了这事吧。

  项羽面色沉静,悠悠说:“我最大的功绩,则是重新光复了大楚啊。”

  春秋战国那么些年,各个国家的百姓之间有融合,亦在心理存在区别与差异。

  楚地的习俗和燕地的习俗,完全不同。

  而曾经的韩赵魏燕秦,现在要么早已不存在,要么已经发生巨大的改变。

  唯楚如故。

  难道是他们不想复国吗?

  因为他们的土地上没有诞生自己啊。

  项羽可以很自信地说,楚国的光复与自己息息相关。

  深吸一口气,他侧过头道:“江宁,楚有七百载矣,我不想让它的名号断绝在项氏的手中啊。”

  楚作为国号,在华夏历史上是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相当璀璨。

  春秋时,它一直充当着挑战中原的南方霸主;战国时,它在虎视眈眈地逐鹿中原,与秦国一争天下,秦末时,大楚的旗号又由项羽发扬光大。

  赤底黑字的楚字大旗,早已深入天下人的心底。

  原本历史上,在项羽之后,国号为楚的政权,再未有争夺天下的机会,甚至割据一方,传承数代的王国都未出现,仿佛气运断绝。

  这是项羽最不想看到的局面。

  听完这段话,陈洛低头沉思起来。

  项羽这次拜见自己,先问的是家族的延续,现在又开始考虑楚国的存亡,有种在交代后事的感觉。

  不过项羽已经到了不惑之年,在医学和科技发达的后世,尚且称得上是中年人,可在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多岁的古代,说这个年龄迈入老年阶段,没有谁会提出疑议。

  何况自己与对方的见面,往往相隔三五年,中间不知会发生多少变数。

  项羽大概是想在这次把所有事情问询清楚,避免意外来临,什么准备都没有做。

  想通这点后,陈洛缓缓抬起头说:“大楚,大楚。羽兄觉得楚国的核心在于什么?”

  这把项羽突然问得有些愣住。

  他最可自傲的功绩即是光复“大楚”,现在面对“大楚”的核心为何的问题,居然不能第一时间回答上来。

  想了想,他郑重应声说:“大楚的概念,乃是由多重杂糅,最终凝聚而成。

  至于大楚之核心,依我看来,在于百姓。

  当年暴秦灭楚,有谶言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就是这个道理。

  故而当年我举兵起事,八千吴中子弟愿意千里相随,纵死无悔。

  只要楚地的百姓还在,那么大楚的概念便不会消亡。”

  如果换成十年前的项羽,断然是说不出这样的话,亦不会思考到楚地百姓的重要性,对于成败,他只会简单地归于天命。

  陈洛眼中闪过赞赏的光芒。

  羽兄这些年也成长了啊。

  他点头后说:“羽兄说得颇有道理。

  楚地的百姓在楚国灭亡后,因为暴秦苛刻且不平衡的法度,让他们无比怀念故国。

  可若是始皇帝当年改变政策,慢慢更改将军功爵制中战功的比重,并在一统后选择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那么楚地的百姓还会那么怀念已经灭亡的楚国吗?

  那么羽兄当年起事,那八千吴中子弟还会云集景从吗?”

  属于先驱的秦朝,完全没有可供参考的前例,缺乏治理大统一帝国的经验。

  在统治的过程中,他们犯下了许多错误,导致帝国的覆灭。

  如果这是一个二周目的游戏,那陈洛觉得重新再来的始皇帝,即使达成不了万世一系,那将秦朝的寿命延续一两百年,完全没有问题。

  “这……”这两句反问,让项羽有些犹豫。

  因为他是见过秦代的黎民与黔首,知道他们与现在的百姓生活质量存在何等的区别,所以当时有陈胜和陈洛振臂一呼,天下处处皆有响应。

  只是秦代实施轻徭薄赋的政策,那么天下的百姓生活安逸下来,又有谁会愿意去跟着“逆贼”造反,干那些掉脑袋的事情呢?

  自己治理下的楚地百姓,会想着举兵吗?

  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从陈洛刚刚的反驳可能看出,楚国哪怕灭亡,只要新的统治者善待楚地的百姓,那么没有人会想着复国。

  那么大楚的名号将被无情地丢进垃圾堆中。

  “不是百姓……那么是什么?”项羽抬头望向陈洛,诚挚发问。

  陈洛揉揉下巴说:“楚国的疆域在历史上不断发生变更,国都即使皆命名为郢都,但实际的位置已经迁移改变了多次,甚至楚地笼罩的具体范围,古时与今日,亦有不同。

  那么楚地之所以称为楚地,楚人之所以名为楚人,是为何故?

  大楚与中原最大的区别又在哪里?”

  望着项羽,他采用一贯启发性地提问。

  让对方自己思考出正确答案,一来可以使得被提问者记忆效果更好,二来则是这个观点由受提问者说出,自己此后摆出论据,不会被持续质疑并反驳。

  “嗯……吾想想。”项羽没有立刻回答,认真地思考了约莫一炷香的时间,方才昂首答道,“楚地与中原的不同,有语言发音的差异,有信仰图腾的差异,有吟诵诗句的差异。在吾看来,这三点就是从前中原诸国与楚国思想矛盾的根源。”

  一字一句认真叙述的项羽,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这倒不单单是他从书中读来的道理,更有结合了那些年南征北战的经历,看过了各地与种种楚国迥异的传统。

  九州实在太大了。

  陈洛略带惊诧地点了点头,认可道:“文明立足于文化,大楚亦如是也。

  构成楚国文化的基础,正是屈子的《离骚》,宋玉的《九辩》,山野樵夫的对唱,渔夫江上的晚歌,浣纱女溪边的清哼。

  我们进行极端的设想。

  若将楚地生活的这些百姓的记忆全部清空,他们忘记了屈子,忘记了乡音,甚至忘记了曾经的生活习惯,但百姓依旧是这批人。

  那么楚国还能称之为楚国吗?”

  这个问题有些像“忒修斯之船”的存在,但是没有那么绕。

  因此陈洛很确定项羽会给自己什么答案。

  “江宁说得没错啊。”没有过多犹豫,项羽是认可了他的观点,不过他疑问道,“楚地文化延续,方才代表楚国延续,我认为这是正确的道理,但是对于解决我的困惑,又有什么帮助呢?”

  见项羽的思维已经扭转过来,陈洛笑了笑。

  他轻声说:“楚地文化是否与中原文化在一直交融呢?楚地食物是否又受到过中原影响呢?楚地的百姓是否也会去听听中原的雅乐与国风呢?”

  没想到答案会从这个角度展开,项羽先是一愣,接着点了点头说:“楚地民歌中亦有描绘长安繁华的词句;牛羊肉若非太过昂贵,只有贵族吃得起,但那普通百姓若说不爱,那我是不信的;国风与雅乐,虽然与楚歌不同,但各有各的悦耳之处。”

  “既然如此,那是否说明楚文化正在慢慢融入汉文化,融入中原文化,并且是无可逆转的呢?”陈洛又轻声道,说完又补充一句,“毕竟楚国在大汉之中,而非海外孤岛。”

  “这是说明楚文化在慢慢死去?”项羽眉头微微皱起,想到了最坏的结果。

  按照陈洛刚刚的说法,文化为文明的基石,楚国失去自己的独有文化,那和楚国灭亡有什么区别吗?

  “非也。”陈洛摇了摇头,“固步自封的文化才会死去,与外界交流融合的文化,才会内部革新,更加璀璨。”

  见项羽有些迷惑,他震声解释:“楚文化与汉文化融为一体,不分你我,岂是坏事?

  楚地的百姓和汉地的百姓,样貌难道存在差异?羽兄乃是楚人,桓楚乃是秦人,谁能一眼分辨出你们二人的籍贯吗?

  等到大汉的文化与楚地的文化融合后。

  大楚即是大汉,大汉亦是大楚,二者皆为华夏。

  大汉兴,则大楚兴;华夏兴,则大楚兴。

  羽兄觉得我说得对吗?”

  这样崭新的观点让项羽震撼地说不出话来。

  陈洛站在后世的角度,楚人、燕人、赵人乃至南越人,都可以肆无顾忌地坐在火锅边上喝着小酒吃着炖肉,宴会散后还可以去打几圈麻将,根本没有隔阂,更不会见面就打生打死。

  在这个时代,楚人和秦人共处一室,可真会起口角并掐架的。

  “江宁那你的意思是?”

  陈洛答道:“千百年后,赵地士人同样会感慨屈子的遭遇,吟咏着‘哀民生之多艰’而落泪,楚地百姓亦会使用中原的器皿,觉得方便了生活。

  楚地文化和中原文化不分彼此,那么何为大汉,何为大楚呢?

  那么羽兄自然不必纠结楚国的存续,它在那时早已成为九州的一部分。”

  沉默许久,项羽缓缓吐出一口气,轻声说:“希望如此,那再好不过了。”

  ————

  华夏民族文化共同的文化基础和文化象征符号的重建,增加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重叠内容,甚至使这两种认同完全一致,形成统一的华夏民族。

  首先构建涵盖华夏内民族文化内容的多元一体的文化概念和符号系统,实施“文化包容”策略,强调华夏文化的多样性形式和多重性内涵,把这片土地上存有的文化更多地纳入到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系统之中。

  文化象征符号系统则涉及到历史记忆与民族认同感的培养,这包括文化符号、典礼仪式、传统节日等等,让各民族存在更加广泛的共同文化。

  历史上,思想家陈洛在汉初率先提出类似的观点,即“秦汉楚燕,皆华夏也”,以此说明当时的百姓之间实际并未存在严重隔阂,这也代表着华夏开始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从历史看民族文化认同》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gw.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qgw.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