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行走在通途大道_汉末龙襄
笔趣阁 > 汉末龙襄 > 第一百七十五章 行走在通途大道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一百七十五章 行走在通途大道

  大军沿着辽西走廊回返榆关,冬季的傍海大道还是很好走的,安平军倍速而行,只用了六天就走完了全程。

  正常行军,一日三十里,称为一舍,成语退避三舍说的就是这个。

  这种行军速度能从容的吃完朝食拔营起行,傍晚的时候扎营吃哺食,士卒还有一点体力应对一些突发状况。

  安平军经过一年多的战斗、训练,又配备了不少的驮马、辎车,在自己的地盘上倍速而行完全没有问题,在敌占区就走不了这么快了,一日四十到五十里,是正常的行军速度。

  过了榆关就更好走了,幽州五郡贯通各处战略要地的道路已经修好。

  水泥大道宽三丈四尺,自北新城连接涿县、蓟县、潞县、无终、土垠、海阳、临榆,一直通到榆关。

  潞县通往渔阳县的道路已经完工,土垠通往卢龙塞的道路只修到了令支县,明年春耕之后会继续开工,还有蓟县通往居庸关的道路,也会在那时开工。

  其余分支路径会慢慢建设。

  这条路,修了一年半,总计动用了几十万的民夫,全程九百多里,将五郡之地联系在了一起。物资运送,军队调动,变得非常快捷,各县的商贸流通也变得更加频繁。

  于军于民都有大用。

  值得庆贺。

  更让他欣喜的是,通过这样的大工程,锻炼了各个乡、县的组织能力,主要是乡中的蔷夫、游檄,民团的领队,这些人大多不识字,他们必须从实际的事情、亲身的经历里面获得成长,而他们才是刘襄控制地方的主要力量。

  现在的答卷,让他很满意,总人口加上组织动员能力,才是真正的力量。

  比如说,你的地盘有一千个人,可你只能调动十个人,我的地盘只有一百个人,可我能动员二十个人,那我就能打败你。总体上我没你强大,但表现出来的力量,我比你强。

  这就是政府最本质的职能。

  在这个基础之上,因为不同的诉求,添加了各种衙门,搭建了朝廷的框架。

  刘襄手下的人才太少了,他必须抓住本质,有所取舍,所以他把税制定的简单且轻薄,让百姓都能承受,也明白该交多少,这就省去了一大堆强制催收的和镇压百姓的人力,这一点几乎砍去了一半的官吏需求。

  那些监督的、制衡的,自然也会相应减少,特别是监督权,他建立缇骑,用亲军监督四方,定期轮换不设常驻,减少与地方官吏勾结的机会。

  县里就剩下负责收税的计吏,管理治安的贼曹,看管物资的仓曹,防火防瘟疫的司烜,统计人口黄册、物资账册的典吏或者县丞,负责统计民团的县尉,掌管律法的县令,以及看押囚犯的狱卒。

  就不需要其他的了。

  有些县城连县令、县尉都不需要。

  汉朝以县治天下,或者说大部分封建朝代,都是以县作为统治的基础,皇权不下县的说法大行其道。

  刘襄不玩这一套,他也玩不了。

  他在乡里建民兵团练,民团的存在让乡有了独立的力量,他们可以独自抵御盗匪确保治安,甚至能够独立收税对抗县城,他们有力量拒绝县里加征的摊派。

  可他们又很弱小,一队缇骑就能搞定,不会出现百里县城,闭门塞窗,阻塞信息交通的事情。

  所以县成了上情下达的传声筒,刘襄向前走了一步,将权利下到了乡这个单位,让小民百姓与他的距离更近,让贪官污吏少了很多伸手的地方,让他的权利更加集中。

  以乡为基础,以县为节点,减赋税与民生息,建团练藏兵于民。

  紧握兵权,走军政府的路子。

  以后人才多了,肯定是要搭建完善的政府部门,可现在是创业初期,只能去繁就简,而且他也不会放弃以乡作为基础行政单位的方法。

  这种玩法,动员能力真的很强大,他现在就敢说,如果外敌入侵,短时间之内,他就能拉起一支几十万的大军守卫家园。

  这些人都是经过初步训练,有一定的装备基础,能作战杀敌的兵卒。

  配备投矛器的飞梭已经普及,几个战略要地也已经装备了正卒淘汰下来的武器,几千张胡人的软弓也发了下去,以后还会继续补充。

  各处武器工坊正源源不断的制造武器,安平军的装备正在更新换代,除了铁甲和优质弓弩,正卒已经不再缺少战具,特别是环首刀和长矛大戟都在淘汰旧装备。

  夹钢法打造的刀剑、矛头、槊锋,比原有的装备要优秀很多,按工匠的判断,不次于三十炼的良品,刘襄要普及全军。

  至少在幽州五郡,他不怕敌人入侵,幽州民风彪悍,有得是不怕死的悍卒。

  他的势力已成。

  下一步就是囤积粮草,精选战具,等待时机。

  走在水泥板铺就的大路上,他感慨万千信心满满。

  大军一路前行,刘襄在海阳离队,他要去看看海南的高炉,直接炼钢一直没成,只能出产白口铁,还需要后续加工渗碳才能成钢,虽然产量提高了不少,可没有达到要求。

  刚到城外就看见一架水车,在专门修出的水道里,不紧不慢的转动。

  刘襄很感兴趣,凑过去细细查看,水轮直径将近一丈,没有汲桶,全是桨叶一样的东西,安装在轮子外圈,这是扩大接触面积加强水力?

  身边的工师解释:“将军命令试做水锤,这个就是成品。”

  “效果如何?”

  工师面红耳赤。

  不用说了,肯定是没成。

  刘襄摇摇头,新技术的开发,总是要有坎坷的,得理解。

  见他如此,工师声若蚊蝇,羞愧难当:“能舂米。”

  还是老问题,力度不够,无法锻铁啊。

  解决的办法,他倒是能想到,加大水流的流速,扩大水轮的尺寸。

  拦河筑坝,抬高水位,自然能加大水力,可汉代的生产力,这是个大工程,而且也没有船闸技术,会影响通航,截断水运,海阳这里不适合这么干。

  “水轮的尺寸不能再扩大了吗?”

  “试过做大水轮,重量太大,轮轴易损,更转不动。”

  也对,汉朝又没有轴承技术,水轮做大,重量增多,摩擦力翻倍增加,没想象的那么简单。

  新技术的应用,无法脱离生产力的约束,光有脑洞是不行的。

  得寻找水力充沛,又交通便利,还得不影响水运的地方,至少有了试做的实物,有了方向,总会解决的。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gw.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qgw.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